《通知》明确,将取消耗材加成后减少的合理收入,全部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。优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结构,进一步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,逐步形成科学的以成本和收入结构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。各级医疗保障局负责落实本次改革中的医保政策,健全复合式的医保支付方式。各级卫生健康委负责加强行业监管和医疗机构内部管理,制定规范医疗服务行为、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政策措施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医疗卫生行业价格监督检查。公立医院要加快改革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,强化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;加强政策实施后情况的监测,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,确保改革顺利实施。
链接
目前全国已有山东、福建、安徽、天津等多省份宣布取消医用耗材加成。同时根据国办印发的文件,2019年底前要实现全部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“零差率”销售。与此同时,高值耗材滥用也将面临处罚。
近年来,医用耗材需求量暴涨,支架、球囊、导管、导丝等一次性耗材的费用甚至超过药品和手术费用。医用耗材供应链上有耗材厂家、经销商、医药流通企业、医院(医生)等环节,不同环节层层加价,从而导致医用耗材价格急剧攀升。一些医疗机构过度使用耗材随意加成,给患者造成了沉重负担,损害了医疗机构的形象,也不利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。
彻底改变着医院的盈利模式
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全面推进,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后,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由医疗服务收入、药品耗材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收入三个渠道,转变为医疗服务收入和政府补助收入两个渠道,降低了医院的收入和收支结余来源。
在政府补助收入方面,由于存在不可控,再加上一些地方财政紧张、能力有限,能够补助到医院的费用屈指可数;在政府补助方面也存在差别化的对待,政府办公立医院会获得一定的人员工资、设备购置、房屋维修、人才培养和科研费用等补贴,军队办、高校办和企业办等其他医疗机构,在补贴上需要找到解决之道。
在医疗服务收入方面,由稳增长向调结构转变。各地在推动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后,希望能通过调整结构、提高医疗服务的收费来弥补,从一些地区取消药品加成后医疗服务费提高的情况看,三级医院能够弥补60%-75%左右的费用,一部分费用需要医院自行承担。
本轮取消耗材加成后,比如北京,希望通过提升中医、病理、精神、康复、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项目价格,来弥补取消加成的收入部分。但是也应该看到,医院转变医疗服务结构需要一个过程,这与一些专业的人才引培、能力提升和学科建设直接相关。
同时,随着医疗服务的越来越透明,患者的知情权在增加,一些患者会掂量和审慎选择收费高的项目。短期内对于一些医院而言,比如,获得与以往同样的医疗服务收入,取消药品和耗材后加成后相对成本增加,医院需要想方设法进行弥补。